ps教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3|回复: 0
收起左侧

[理论教程] 老外设计师眼中的国内设计趋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3 18: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这是一个外国小哥写给其他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设计师的,用来学习中国互联网是个什么样子,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国外都变得不可思议,感受下。译者微信公众号:开卷有译,欢迎关注唷。网页产业的动荡与中国的飞速发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至少他们都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的话,你就会看到一幅快速变化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画面 。为了不被淘汰,我们必须展望未来, 以便尽早迎接变革。别小瞧了中国的网页领域,它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个别的关键方面——中国用户的预期和西方用户简直差太多了。接下来我将带你进入网页专家的视角,一起来看看移动社交平台的爆红,以及那些优秀的设计师和作品。新趋势为了保证我写的东西不出岔子,我特意寻访了奋斗在设计最前沿的Saber Zou。Saber是Logic Design的创意总监。这是一家位于帝都的数码工作室 ,他们曾经设计了亚洲动物保护协会的网站,名为“探索亚洲黑熊”,视觉冲击力极佳,而且是极少数中国制造并且获得Awwwards“今日最佳站点”殊荣的网站之一。“Saber,你是怎么看中国的响应式设计的?”Saber同学耸了耸肩,好像我问了一个很白痴的问题。他说,“中国实际上没多少响应式设计,大部分客户都希望给不同的设备提供不同的设计。所以响应式很少在网页设计中被提及,我们并没有把桌面端的网页作为一个基础,甚至只是把它看成是个放大的移动版网页。实际上,大量中国企业根本都不考虑在桌面端的体验。”这下我算明白了,为什么之前那些人在和我聊的时候都把我当成一朵奇葩。这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在思考着如何从桌面基础去思考移动优先的体验。而在中国,移动端是拥有自己的一套独立体系的,并不被认为是在桌面端基础上的延伸。桌面端和移动端一直都是分开的两个部分,而且桌面端随着渐渐退居第三选择(手机,平板),终有一天会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移动优先?呵呵哒"中国已经是移动独霸了…中国的移动的使用率已经爆表啦。早在2010年,尼尔森就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中国的移动平台消费将远超美国。而且市场只增不减。2014年7月Next Web也报道了这一事实:中国网民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的比例上升至83.4%,首次超过了使用桌面电脑的80.9%你也许会想“不是人人都有手机的么?”没错,你自己是有一台,大概你不知道谁没有吧。所以你也没法想象这种变化,更没法想象中外差别了。不过,其实我想说这种差别不仅仅来自于移动用户的数量上,更来源于中国人民“离了手机没法活”的心态。有些数据能证明这个理论,但是肯定无法达到实际案例的效果,接下来这些都是亲历的真事儿哦:● 中国人民的手机号码已经和美国人民的社保号码一样重要了。万一你不幸无法使用你的手机号码,你将不可避免的无法访问你的电商账户,电子钱包,和手机绑定的社交账号等等。正因为如此,人们都非常重视,都去实名认证手机号,这不仅可以防止身份盗用,也便于SIM卡丢失或损坏之后补卡。● 邮箱被打入冷宫,许多中国的网站都将手机作为注册用户以及找回密码的首选。尤其是在中国邮箱的普及率并没有西方那么高。

淘宝的忘记密码流程● 中国的电子钱包都有扫二维码付钱的功能,啥都能付,不管你是乘出租还是享受一顿美食,又或者是看电影,付钱就是那么简单。300块以下的交易甚至连密码确认都完全不需要。也就是说,丢了手机就跟丢了钱包没啥区别了。● 世界银行的一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每1000有69个人使用代步工具,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768/100。试想一下有多少无车一族的中国人民每天在使用公共交通。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使用手机,因为这种时候相比看着对面的人发呆,手机显然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氛围下,也难怪那些公司会抛弃桌面端,去做纯移动端的体验了。这样的体验,美其名曰“轻应用”,并且已经迅速风靡,成为产品与用户交互的主要手段。轻应用网站已经是上世纪的过时玩意儿了。到了今天,中国的公司都在开发轻应用。轻应用是一次性的小站点,它无需下载,目的明确,通常都是由HTML5搞出来的动画页面。哦当然,他们也是有一个专门的URL的,你非要在电脑上打开也是可以的,就是惨不忍睹罢了。有些时候,就算你打开了也没法用,因为有些轻应用是需要用手势来操作的。轻应用常常充当着病毒传播的角色,他们通常相当简单,页面很少、信息精炼并且目的明确。也就是说,用户通常就打开一次,滑啊滑到底,然后就分享给朋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轻应用百花齐放接下来给大家展示一些轻应用的小案例。你有两种方法可以在手机上打开它:酷炫屌炸天的扫二维码,或是土掉渣的用手机链接。如果你想用电脑浏览器打开的话,就算开得了也未必用得了。不过我墙裂推荐你在电脑上看看,这样你就能感觉到中国轻应用的开发到底是有多无视桌面端体验的了…知名品牌会通过轻应用来展示年终财报,就像猎豹移动

猎豹移动季报这个,手机新贵小米用来做招聘

小米招聘还有些轻应用用来庆祝一些重大的日子,比如联想30周年

联想30周年有些用来做电影上映前的预热,比如这个测试对姜文了解度的冷知识游戏

大众点评出品的姜文冷知识还有一些其他的用来报道时事,比如网易出品的“2014:航空史上最黑暗的一年。”

航空史的黑暗之年考虑到轻应用通常都是都是快消品,访问量通常都是逐步走低的。令人欣喜的是,有些还能比较持久。轻应用的最后一页,用户通常只会看到分享的操作——直接让用户花钱相当少见。和西方的移动分享体验不同的是,西方的方式是通常会让用户选择一个偏好的社交平台进行分享,而中国的轻应用只有一个选择:中国移动互联网覆盖率达到83%的应用,但却在西方鲜有人知的微信。微信:5亿月活引领轻应用革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5亿2700万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其中4亿3800万在微信上。几乎两倍压制twitter。你也许会问你的外国朋友,他们比较喜欢用方式联络,邮箱啊、Google+啊、Facebook还是短信?中国并没有社交网络群雄争霸的状况,所以“哪种方式联系你最好?”也不是一个中国互联网中存在的问题。我可不是说中国只有独家社交产品,而是不管有多少种其他产品,总归都有一个领头羊,就像universal umbrella network坐拥美国网络市场的最大的份额。曾经,这个玩意儿在中国就是企鹅QQ,还有新浪微博(中国版twitter)

QQ

新浪微博不过Saber告诉我,微博已经挂掉了,变成一个大家阅读新闻和被动接受信息的一个平台,社交属性已经拜拜了。今时今日,独霸天下仍然是企鹅的产品——微信。微信是2011年发布的移动平台独占的社交网络产品。他汇集了短消息(文字输入和语音输入)、群聊、朋友圈(类似于脸书的订阅)、交友(附近还有摇一摇)以及海量表情。此外,还提供了内嵌浏览器及开发接口,下着一盘好大的棋。

微信朋友圈三四年前,大量的品牌将钱都花在用于宣传的Flash的mini站点,而今天都挪到微信的平台上了。也是Flash命苦,iPhone风靡的时候由于乔帮主弃用Flash直接导致他的凋亡。中国互联网自然也要跟上国际潮流。如果你的网站在微信上打开的体验一坨屎,你的市场一定要挂。微信如此流行,轻应用自然要傍上,几乎就是为微信的浏览器定制的了,“分享到朋友圈”这个唯一的按钮更是赤裸裸的在一起节奏。我看过很多非中国的移动开发者说他们在不同的浏览器上测试他们的开发成效,在中国,只要测个微信就够了,只要这里OK,那就万事大吉了。二维码满天飞二维码是个昙花一现?在其他地方也许师,中国,简直就像是互联网的小罗伯特唐尼一样(大家应该都知道吧,钢铁侠),曾经因吸毒入狱,如今风靡全球,二维码也经历过初始的动荡,被大家唾弃,后来绝地反击到现在满城尽是二维码。印刷品上简直无处不在,网页上或是电视广告里也比比皆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打开,就像如下这个节日贺卡的轻应用(别试了已经扫不出了…)。

一个扫不出的二维码用手机扫电脑屏幕听起来很诡异,但是没错,中国人民就是这么诡异…因为微信在中国普及率甚高,有些二维码就是用来fo官微的,还有是在微信中打开轻应用。二维码通过接入微信提供了线下宣传无法达到的体验。不得不说,微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维码的流行。微信里有个扫一扫,通过这个来扫二维码,用户就能在微信中与之交互,打开轻应用、打开账户、直接打开网页、移动支付、还有各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许多广告都不再有公司的URL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二维码,用户扫一下就可以访问官网了。不信来看案例?以下都是原外国小哥的截图,非广告,勿扫。

淘宝首页顶部的二维码

太白设计页脚的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登录

平安车险网站底部的两个二维码

中国海油二维码贴也贴不完的案例(只能说歪国人太大惊小怪了…)小结我给许多国外的公司做过关于进入中国市场的UI咨询,我一直都在说,这可不只是把你的网站翻译成中文版就能收工的事情。忠言逆耳:中国市场要么不做,做就做好。半吊子的话,很明显,浪费钱不说,你也会丢掉用户对你的信任。深度了解中国用户,了解他们怎么使用互联网,然后对症下药(微信、轻应用、二维码),你就能更加贴近中国用户啦。
教程编号:0 作者:TerryFan 出处:smashingmagazin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求建议和反映问题|小黑屋|免责声名|Archiver|photoshop教程论坛 ( 粤ICP备07017357号 )

GMT+8, 2024-11-23 00:01 , Processed in 0.027178 second(s), 10 queries ,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