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戏院将“惜别”六安 原址拟建文化大世界
皖西大戏院,六安市仅存的一座标志性老建筑,戏院名称由刘伯承题写,曾是老六安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如今,这个珍藏了六安人半个多世纪美好回忆的剧场即将拆除,根据城市规划,原址上或将新建一座现代化的文化娱乐项目“文化大世界”。 皖西大戏院将拆除 【建设】设计曾属国内一流 日前,记者来到六安皖西路繁华地带的皖西大戏院。戏院斑驳的墙面上,喷写着几个醒目的红色“拆”字,大门上方的门头已被拆落,红砖碎石散落一地。抬头望去,皖西大戏院原先金黄色铜质大字,现在只剩下“西大”两个字。 记者向戏院后院走去,在戏院原先的办公地点,一位老人走了进来,他叫程如友,皖西大戏院第九任副经理。 为了解大戏院的前世今生,程如友特意带记者走了一番。 “这是舞台,走慢点。 ”程如友提醒。借着手电的光束,记者向舞台上方望去,几块红色、墨绿色幕布还在半空悬挂着。舞台下方上千个座位,早已不见踪影,只孤零零留着焊在地面的螺丝钉。 大戏院1961年建成,“规模、设计水准、音效等,当时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舞台面积四百平米。央视主持人白燕升几次来戏院主持演出,对戏院的音效赞叹不已。 ”程如友介绍。 程如友说,皖西大戏院有舞台区、休息区、排练厅、观众休息室、票房等等。但经历几十年,一直保留至今的,只有舞台前方的台口,这个台口是由两根净高8米的大红台柱和一个长11米的横梁构成。横梁上依然保留着象征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万年长青、百花齐放和工农联盟的彩绘。 【定名】刘伯承题写剧院名 皖西大戏院几个大字可谓大有来头。 1964年4月20日,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刘伯承来到戏院看庐剧《雏凤凌空》,当时程如友的爱人饰演的就是女主角杨排风,程如友饰演的是寇准。 程如友依然记得刘伯承嘱咐剧院[令页导]的一句话:“他们都是皖西艺术之花,不能饿坏了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随后,刘伯承在休息厅,在一张八开大小的宣纸上,题写了:“为工农兵服务,皖西大戏院。 ” “戏院的院名几经更改,皖西大戏院、皖西剧院、皖西影剧院都用过。直到刘伯承为戏院题字后,才固定下来。”程如友说。 【辉煌】赵本山、冯巩曾登台 程如友回忆,1961年春节,皖西大戏院正式启用,首场演出就是皖西庐剧团表演的《刘三姐》。开演前几日,近两千张戏票销售一空,人山人海。 “当时五县四乡的老百姓为了能一睹皖西大戏院的雄伟气势,很多人步行几十里路过来。 ” 皖西大戏院经历过两次辉煌,第一次是文革前。 那个时代娱乐活动屈指可数,晚上演出几乎是场场爆满,可以说是一票难求。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皖西大戏院迎来新的春天。 市民何大姐清楚地记得,1973年皖西大戏院放映《卖花姑娘》时,好几天都买不到票。 “排队的人太多了,有的人熬到下半夜实在熬不住又害怕位置被占,就放砖、菜篮子占位子。 ”何大姐说。 “侯宝林、马季、刘晓庆、赵本山、马兰、蒋大为、冯巩、87版《西游记》师徒四人等等,都来演艺过,印象最深的是《西游记》师徒四人,可谓轰动皖西,戏院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都挤到舞台前凑着看。”程如友说。 皖西大戏院也走出了不少艺术名家,今年60多岁的国家“非遗”传人武克英就是其中的一位。武克英翻开了当年的相册,那时老人才二十多岁。 “演庐剧《红楼梦》的时候,没想到那样受欢迎。在大戏院连续上演了四十天。当时又正好赶上夏天,天气很闷热,舞台左右两边都安上了大风扇,大戏院那时还经常停电,只能用汽油灯照明。 ”武克英回忆说。 【挥别】原址拟兴建文化大世界 大戏院的没落,除了硬件、机制落后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电影等娱乐产业的发展。2010年8月,皖西大戏院上演了最后一场戏庐剧《杜鹃啼血》后,那扇红色大门就再也没有敞开了。 从1961到2011年,走过五十年光阴的皖西大戏院,上演了将近30个剧种,接待了国内外近500多个表演团体,一些知名表演艺术家都曾在皖西大戏院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记者获悉,皖西大戏院拆除后,六安市拟在原址规划建设一座功能更加完善的文化娱乐项目——文化大世界。(廖小川、方荣刚) 为了任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