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盯着教师过节收不收礼,是可悲的师德关注
教师节来临,师德又成关注焦点。教育部日前发布消息,今后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考核,而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师德表现也要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据9月7日《新京报》)早在前些天,网上已展开关于“教师节收礼”大讨论。有吁请教师不收礼的,也有声讨教师节日“腐败”的,家长很纠结,教师很无奈,公众很期待。年年依旧的老腔调,让人感到无聊,又悲哀。
总扛着这种“道德”大棒对教师,估计教师也觉得闹心。道德更多还是要用来律己,不应拿来捆绑别人。历史经验表明,过度道德说教,往往陷于虚妄。多年来在“教师节送礼”上对教师进行道德呵斥,就于事无补。其实,能不能让教师成为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才是能不能迎来师德真正转身的关键。
现在教育部推出制度约束,把师德当成教师定期注册考核的首要条件,这比习惯性地喊师德口号要强,也比总是展示累死讲台的教师形象要好。不能让教师都成为烧光自己点亮别人的蜡烛,也不必非要把教师树立成让别人踩着向上的人梯。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是公民。尊重教师的人性,尊重教师的权利,就不应为满足所谓的师德饥渴,去让教师承担无限责任。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来厘清教师的权利与责任,是师德的真正落点。
尽管现在对教育部考核师德的具体内容还不得而知,但真理性的师德考核必须走出长期以来对教师缺少人性关爱的误区,建立在充分尊重教师权利的基础上,来真正赋予师德新的时代元素。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与道德的价值体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家长,都想让自己孩子成为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那就应该希望教师也是真正拥有人文、科学、法治、民主等精神的现代公民,这些内容也就应该体现在师德中。
总是把眼睛盯在教师过节收不收礼上,是可悲的师德关注,它标注着对师德要求已经严重异化。试想,如果只是把不受礼的教师当成师德模范,这不就是对师德矮化吗?如果教师在过节时收了可爱孩子的一张卡片,拒绝不了真诚家长一袋水果,难道也要被贴上“腐败”的标签?道德的口水里,往往缺少起码的人性与伦理。走出长期以来对教师“道德捆绑”的误区,不要再给教师挖“道德陷阱”,那样的话,异化教师精神人格,最终代价仍会转嫁到下一代身上。
教师是今天最需尊重的职业,也是人性最为光亮的群体,却又是权利需要保护的对象。这不仅体现在一些教师群体的待遇福利较差上,还体现在一些教师的健康权与休息权得不到保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很容易成为教育体制弊端的替罪羊。比如,说到教育腐败,很多人会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其实腐败的多是教育官员,而不是普通教师。更重要的是,由于教育改革长期止步不前,应试教育无法完成向公民教育转身,也造成很多教师无法摆脱[木又力]干预,无法从陈旧保守的价值观中走出来,甚至造成很多教师精神人格的“分裂”。媒体就多次报道过,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群体。
不要离开公民精神来谈师德。要让教师拥有富含时代元素的道德价值,关键还是要真正尊重教师人性,让他们在自身权利面前能够站起来,在教育强权面前能够真正抬起头,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那样的话,师德才会迎来源头活水。
页:
[1]